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长三角非中心区14城优势尚待发挥 将承接产业转移

作者:admin 日期:2023-11-20 04:38:15 浏览:41 分类:资讯

加大与中心区联动、承接产业转移 长三角非中心区14城优势尚待发挥

作者: 林小昭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12月1日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明确,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等,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等,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共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也就是说,从占地面积来说,长三角的中心区(22.5万平方公里)占三省一市总面积(35.8万平方公里)的63%。而在中心区外,苏浙皖还有14个城市,这些城市主要位于苏北、浙西南、皖北、皖西以及皖南的黄山。其中皖北、皖西、苏北不少城市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这14个非中心区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后发现,从14城的GDP来看,总量最大的几个城市全部来自苏北地区,其中徐州2018年GDP高达6755亿元,居榜首。在整个长三角地区41城中,徐州位列第10位,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列第30位。

同处苏北的淮安以3601亿元位居第二,连云港和宿迁都超过2000亿元,分列三、四位。前四名的城市均来自苏北。其余10城GDP总量都低于2000亿元大关,其中淮北和黄山低于1000亿元。

在衡量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人均GDP方面,徐州以76915元位列榜首,淮安也超过7万元,位居次席。GDP总量前四名和人均GDP前两名都是来自苏北地区,说明苏北地区在非中心区中总体发展较好。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实力一直呈“南快北慢”之势,且差距持续扩大,到2004年起扭转为“北快南慢”态势。尤其是近年来,苏南地区进入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增速不断放缓。同时随着江苏区域均衡发展的推进,不少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苏北经济与苏中、苏南的差距不断缩小。

14城中,人均GDP前六的城市全部来自江苏和浙江,可见虽然同属长三角非中心区,但苏北和浙西南的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远高于皖西、皖北的。其中,有4个城市的人均GDP低于3万元大关,分别是阜阳、亳州、六安和宿州。其中,最低的阜阳2018年人均GDP为2158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 可见皖西北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地区之一。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林斐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皖北等地是我国的人口密集区,也是粮食生产大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相对比较滞后,因此很多人都选择外出务工,皖北很多地方的外出务工比例都在三分之一以上。

未来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这些非中心区城市应该如何发展?

《纲要》明确,要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区的深层合作,加强徐州、衢州、安庆、阜阳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探索共建合作园区等合作模式,共同拓展发展空间。

这其中,加强徐州、阜阳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十分关键。比如,徐州当前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已达200万人左右,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对周边地区的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税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有利于资源集聚,提高中心城市科研、创新以及服务周边地区等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林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长三角外围区来说,如果不在一个地方形成要素集聚,产业也很难集聚进来。

在产业方面,《纲要》提出,要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中心区重化工业和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具备承接能力的中心区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升级转移,建立与产业转移承接地间利益分享机制,加大对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的土地、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

《纲要》发布的当天,商合杭高铁北段正式开通,合肥以南段(合肥—杭州)则力争在2020年上半年通车。这条高铁将阜阳、亳州等人口密集、经济落后地区同经济发达的长三角核心区连接起来,为欠发达地区插上腾飞的翅膀。

长三角非中心区14城优势尚待发挥 将承接产业转移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高铁开通后,皖北将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的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制造业转移落户,普通制造业在这些地方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暂无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